中国·江南app(官方JN认证)网站-正版Best Platform

博士后流动站

  

  

贵州大学生物学和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简介


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和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成立于20078月和20099月,两个流动站站点均设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。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有“动物学”和“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”2个博士及硕士授权点,是“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”的主要依托单位。

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现有师资队伍25人,具有博士学位25人,其中有13位是博士后合作导师,另有2名实验室工作人员。国家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一、二层次人选2人,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,贵州省省管核心专家2人,省管专家4人,贵州省跨世纪科技人才(现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)6人。现已形成昆虫系统学、蜱螨学、昆虫生态学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、资源昆虫学、入侵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。目前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和生物学博士后流动共有27名在站博士后。

贵州大学昆虫学科创建于1941年的国立贵州大学时期,历经数十年持续发展,已然构建了稳定队伍,铸就了研究特色,完善了学科平台,始终蕴含着蓬勃向上的学术活力。

  

学科平台完善:本学科是贵州大学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、211重点建设学科、贵州省重点学科、特色学科。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(生物学、植物保护)、2个博士点和硕士点(动物学、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),是国家级昆虫学教学团队、贵州省人才基地、科技创新团队、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,是国家一流专业植物保护的主要支撑。

  

实验设施先进:实验室面积3900平方米,温室250平方米,仪器设备5000余万元。实验室体系完整,下设分类与进化实验室、分子生物学实验室、生态学实验室、毒理学实验室、资源昆虫实验室、害虫综合治理实验室、标本室。

  

研究特色鲜明:围绕蜱螨学及节肢动物进化、昆虫多样性及系统分类、农林害虫综合治理、入侵害虫监测与防控等四个方向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与技术研究。形成了具有明显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。

1.昆虫系统学与农林害虫鉴定:围绕贵州景观昆虫、大叶蝉、小叶蝉、角顶叶蝉、颖蜡蝉、瓢蜡蝉、广翅蜡蝉、飞虱、洞穴昆虫开展多样性和区系分类研究。研究人员:李子忠、杨茂发、陈祥盛、戴仁怀、邢济春、罗昌庆、龙见坤、常志敏。

2. 螨类系统与进化生物学:开展水螨、甲螨、叶螨、昆虫寄生螨、土壤革螨和植绥螨的系统分类和进化生物学研究。研究人员:金道超、杨茂发、郭建军、乙天慈。

3. 昆虫资源利用与生物防治:开展昆虫天敌的人工扩繁与利用,资源昆虫的开发与利用。主要研究人员:杨茂发、郭建军、刘健锋、杜娟。

4. 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:控制生殖发育调控相关分子机理、昆虫抗药性的分子遗传学、转基因植物抗虫机制、昆虫活性物质研究。研究人员:李尚伟、李海银、张长禹、桂顺华、李刚。

5.昆虫生态学与农林害虫绿色防控:开展围绕贵州省农业、林业、特色产业生产中主要害虫的区域性开展成灾机理和防治研究。研究人员:杨洪、刘同先、郅军锐、陈文龙、张长禹、叶茂、肖榕、胡朝兴。

  

国际交流频繁本学科与美国芝加哥大学,英国白金汉大学,澳大利亚科学院、昆士兰大学、阳光海岸大学、美国农业部,新西兰皇家研究院、梅西大学、奥克兰大学、新西兰第一产业部等科研单位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和人员互访。

  

贵州大学昆虫学科研究人员合影



 

XML 地图